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

信報: 社民連「粗鄙行徑」衝擊議會文化?

擲蕉、掃台、爆粗,近月成為城中熱話。立法會今、明兩日辯論財政預算案,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等一眾高官將出席會議,聽取議員意見,外界關注社民連將如何出招,多於預算案的內容。
單是擲蕉一幕,YouTube瀏覽人次已直逼四十萬!事件除了令政府官員人人自危 (擔心隨時「中蕉」),更引發泛民分裂危機!社民連一連串動粗事件,究竟對社會造成什麼衝擊?反映本港需要怎樣的議會文化?本報昨日特此舉辦論壇,探討動粗背後的意識形態。
是次論壇的主題,乃探討議會文化。甫開始,四位嘉賓已急不及待為「粗口」下定義。
「《國風》多里巷猥辭,《楚辭》盛用土語方物,非不斐然可觀。」社民連梁國雄【圖左二】有備而來,由五四運動陳獨秀的《文學革命論》談起,指《國風》與《楚辭》兩大典籍,均運用大量里巷猥辭和土語方言,但無損其文學價值,可見字詞的內涵,與社會氛圍相輔相成。
藉動粗抗衡小圈子政府梁國雄表示,五四運動開創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先河,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說話、入文,不少廣東俚語一直流傳至今,由於只具語音、不能被書寫 成字,因此被視為「不文」,被現今社會視為粗口。事實上,若查考典籍,自會發現「仆街」、「臭四」都是流傳已久的民間俚語,跟粗口沾不上邊。
社民連代表一批較激烈的民主派基層選民,梁國雄坦言,擲蕉、掃台等一連串行為,都是選民認為他們該做的事,目的是截停政府官員發言、抗衡小圈子選舉產生的政府,並促使市民反思議會的合法性。
至於爆粗,亦是將廣東俚語、廣東文化帶入議會,代表社民連的選民,甚至普羅大眾:「(民主黨)劉慧卿只懂得用『震驚』,因為她詞彙貧乏,只懂將astonishing譯作中文,幾位大狀(指公民黨議員)都是英文人,平日發言只是翻譯英文,咁你話有無問題!」
論壇上,一直默默聆聽、較少發言的民建聯葉國謙【圖右二】,一聽見梁國雄的「截停官員發言」論,即提出強烈反駁。葉國謙認為,本港的選舉制度包容各種聲 音,選民授權社民連三子進入議會,他亦會尊重,但強調議會乃莊嚴之地,讓各黨各派在議會常規之下暢所欲言,他反對社民連以激烈行為擾亂議會運作,擔心或令 立法會步向台灣模式:「我本人對粗口非常反感,在議會上,大家遣詞用字應有一種尊重」。
話題轉至議事規則,雙方火藥味甚濃,文化評論人、「進念二十面體」行政總監胡恩威【圖右】即場幽眾人一默,為雙方降溫。胡恩威憶述,小學年代已懂得香港俚語的趣味,大玩諧音,例如在課堂上舉手說:「老師,佢諗嘢呀!」在立法會上,若政府官員在思考,而有議員說「某某官員,你諗嘢咁樣!」又是否粗口?在胡恩威眼中,廣東話就是如此多fun!
胡恩威:反映議員背景胡 恩威對梁國雄的論述甚有同感,認為香港俚語深入民心,是香港的特色,相信大部分市民都講過或聽過「仆街」一詞,有如西方社會的「Jesus Christ!」、「Oh my God!」胡恩威認為,立法會上的語言,跟議員的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,毋須大驚小怪:「你要余若薇說粗口,她亦不懂得說!」既然立法會是社會各階層的縮 影,亦應包容議員使用各種語言,若要修改議事規則,他建議應禁止發表具侮辱或誹謗成分的語句,已經足夠。
不過,研究本港政治和傳媒社會學的新力量網絡理事陳和順【圖左】認為,社民連沒必要透過動粗和說粗口去代表他們的選民,強調粗口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,亦擔心若立法會因社民連三子而修改議事規則,將造成極大的內耗。
立法會今、明兩日辯論財政預算案,外界關注社民連三子將如何出招。梁國雄慨嘆,近期的事件令他反思香港社會的文化觀、語言觀,他希望議會擺脫迂腐和高高在上的心態,學習面向群眾,面向俚語文化:「文化話事權,不應在藍血人(貴族)手上!」
究竟香港人想要怎樣的議會文化?還是留待手握話事權的選民來決定

沒有留言: